This is the top of the page.
Displaying present location in the site.
  1. 首頁
  2. 公關園地
  3. 新聞專區
  4. NEC開發出媲美日本傳統漆器的生物塑膠
Main content starts here.

NEC開發出媲美日本傳統漆器的生物塑膠

用最先進的環保材質 呈現和風之美的「漆黑」

-2016年09月23日-

NEC與京都工藝纖維大學、日本著名漆器藝術家下出祐太郎先生(註1)三方合作,利用稻草、木材等非食用植物作為原料的樹脂(註2),日前宣佈研發出的生物塑膠(Bioplastic),能夠呈現在國際上備受好評的日本傳統工藝「漆器」(註3)獨特的漆黑之美。


現在在塑膠的應用上,由於石油資源枯竭和糧食短缺問題,使用稻草和木材等非食用植物作為塑膠原料的需求日益增強。NEC至今針對電子設備等耐用產品方面,研發出使用非食用植物纖維素類的生物塑膠NeCycle(R)(註4)。本次所研發出的生物塑膠,在原先功能的基礎上,增加了裝飾性及設計性等新的附加價值。


本次研發的纖維素類生物塑膠,其中使用的添加成分調和技術,可調整著色度及光線反射度,首次再現了高級漆器特有的濃豔、深邃而溫潤的「漆黑」色澤,可說是重要的突破。這種塑膠既具備高度的環保性,也具備很強的裝飾性。透過一般塑膠的加工工序,能夠實行各種形狀的產品之量產。


NEC指出,未來希望與業界攜手合作,目標是可運用在豪華轎車內裝、講究裝飾性的高級建材與電子機器等耐用產品領域。


NEC致力於「社會解決方案事業」, 為實現人與地球和諧共生有所貢獻,未來也將在生物塑膠的研究上,持續推動環境對策技術的開發。

漆黑・生物塑膠的特色

1. 主要原料是可以持續穩定供應的非食用性植物

原料的主要成份,是來自非食用的草、稻草、木材等的纖維素,來製作成纖維素樹脂,這種纖維素可替代石油,也能大量生產。

 

2. 可以實現高級漆器特有的高度光學特性(漆器特有的「漆黑」)

在上述纖維素樹脂中,加入可調整著色性和反光性的特有成分,如黑色系著色劑以及高折射率的有機成分,將這些微小顆粒細細打散,首次呈現出高級漆器特有的高度光學特性(低亮度,類似於鏡面的高光澤度等)。這種生物塑膠,可媲美日本知名漆器藝術家下出祐太郎的頂級漆器作品,呈現出濃豔、深邃而溫潤的「漆黑」色澤。

 

3. 透過一般塑膠的加工工序,即可實現各種形狀的產品量產

傳統漆器製作需要打磨漆器表面以達到完美的效果,而本次研發的生物塑膠,能夠像普通塑膠一樣高溫熔化後倒入模型(鏡面加工)注塑成形,從而實現多種不同形狀產品的量產。

 

NEC集團致力於全球推廣「社會解決方案事業」,以提供安全.安心.效率.公平的社會價值,融合先進的ICT技術與知識,實現更為明亮而豐裕、更具效率而精粹的社會。

(註1) 漆器藝術家 下出祐太郎: 作為下出蒔繪司所第三代傳人,曾參與製作伊勢神宮式年遷宮御神寶平文、京都迎賓館裝飾台蒔繪製作、高台寺蒔繪復原等工程而廣為人知,是日本代表性漆器藝術家。目前擔任京都產業大學文化學部教授。在大學裡積極進行學術研究和指導繼承者等相關活動。在守護傳統技術的同時,也推廣漆器藝術的各種活動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最近由日本外務省委託,在歐洲各國進行演講、博物館邀請展覽等,活躍於國際之間。 (*日本外務省的介紹網頁:http://www.mofa.go.jp/mofaj/files/000158375.pdf)
(註2)纖維素樹脂:以草、稻草、木材等為主要成分,使用非食用性纖維素製作而成的樹脂。透過乙酸、丙酸等短鏈脂肪酸和長鏈脂肪酸結合,加熱(200℃左右)可以融化。本次使用的是將乙酸和丙酸加入纖維素所結合成的短鏈脂肪酸樹脂。
(註3)漆器:通常指在木製品的表面上雕刻,然後用漆 (天然漆成分和著色劑組成物) 塗刷使其表面硬化,通過手工反復研磨製作而成。因為是日本特有的傳統工藝製品,所以小寫的”japan”曾經也有漆器的含義,由此可見日本漆器在全世界的口碑之高。但是製作高級漆器過程相當繁瑣,因此難以進行工業化量產。)
(註4)NeCycle(R): NEC主導研發的生物塑膠之品名。

新聞聯絡人

台灣恩益禧股份有限公司

公共關係  王昭人

TEL:(02) 8500-1616

FAX:(02) 8500-1405

MOBILE:0972-190-951

E-MAIL:jen-wang@nec.com.tw

Orchestrating a brighter world

NEC is a registered trademark of NEC Corpor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 Other product or service marks mentioned herein are the trademarks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. (C)2015 NEC Corporation.

Top of this page